2005年4月15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直击圆明园环境整治工程听证会
  4月13日,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祝兴祥司长主持召开了圆明园环境整治工程听证会,专家们就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听证会虽没有产生最终结果,但却给了公众一个客观、公平判断的机会。
  有钱,缺审美;有技术,缺伦理;有知识,缺文化
  俞孔坚,北京大学教授,在这场有关圆明园的争论中始终是站在反对方最前沿的学者,他再次发表了他的反对观点。
  他说,圆明园的结论定性是一个遗址公园,遗址有双重价值,但圆明园有特殊性。第一,它是历史文化的遗产,它记录了一个历史事件;第二,圆明园经历了100年自然演变的过程,它是北京难得的乡土物种、乡土群落,它具有世界价值。
  在听证会的现场,俞孔坚出示了1992年4月份拍的照片,照片上圆明园的树木郁郁葱葱。紧接着,他又出示了近几日在圆明园拍摄的照片,照片中,有一个直径20厘米的灌木被砍伐的景象,几乎是“三光”后的山坡,推土机在挖沟,平整的山坡一棵树都没有,连树根也挖掉,大量的树根被运到园外……再也无法抑制愤怒的俞孔坚将圆明园的做法总结成了三句话:“有钱,缺审美;有技术,缺伦理;有知识,缺文化。”
  在听证会上,这位学者表达了他对圆明园的深深渴望:“一个自然演替的乡土群落,乡土的物种,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所不可或缺的景观。”
  俞孔坚的发言,在掌声中结束。
  顺应自然才能重现圆明园美的魂魄
  在地球纵观环境教育中心工作、曾留学德国的李皓博士一大早就赶到了听证会现场。
  文弱的李皓,在听证会上,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告诉在场的每一个听众她的真实感受。
  李皓说:“园林中的圆柏原产于中亚及欧洲,现在改造成这样子,还是圆明园吗?圆明园改造以后,没有任何原有的历史。圆明园的环境整治工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彻底破坏原有的设计,极大增加圆明园的蓄水量。原生、乡土和节水型绿化模式受到破坏。”
  就防渗膜的应用和可能带来的问题,李皓说:“我看过国外的做法,但他们是为了节水,挖一个坑,放点土、放点石头,让它来收集雨水,一般比较小。像我们这样大规模的,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做或者说敢做。”她指出,防渗膜在湿润的泥土中对自然环境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
  李皓对圆明园大搞防渗工程以备开设游船等项目进行了激烈的批驳。
  “顺应自然才能重现圆明园美的魂魄!”这是李皓在发言结束时说的一句话。
  圆明园必须走出管理的误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廷芳教授很早就开始关注圆明园的问题。
    1987年,他就曾在《光明日报》发表过批评国内某些公园的建设方法。叶廷芳说,那篇批评文章实际指的就是圆明园。
  他说,圆明园现象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这些年圆明园遗址公园管理处在做一个梦,即修复圆明园,重现昔日的辉煌。为了实现这个梦,圆明园管理部门花了很多力气,搞得很辛苦,做了很多事情,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庞大。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圆明园的生存与1700人(管理者)的生存,到底谁应该服从谁?
  圆明园管理层在错误的发现、错误的管理、错误的指导下,长期处在误区里,不能自拔。社会各界反对的呼声越来越大。
  叶廷芳说,为此他曾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也提了反对重修的提案。
  “把美好的事情毁掉给人看——这就是人类的悲剧。”叶廷芳教授不期望圆明园再上演这样一个悲剧。
  吴良镛、钱易、李文华三位院士聚集听证会人气
  吴良镛、钱易、李文华三位院士在听证会还没开始就齐齐地坐在了听证会的一侧,80多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的出席,更是极大地提升了听证会的人气。
  毕竟是年过八旬,面对这场风波,吴良镛院士展现出的冷静、理智,充满长者风范。他说了三个问题:第一,圆明园遗址公园和保护生态这个概念的形成是来之不易的。第二,遗址公园的保护、建设是科学和艺术的再创造问题。第三,这次讨论会的意义在于如何全面解决水资源的缺乏问题。
  李文华院士坦率地指出,圆明园是一个遗址公园,是国家级的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而不是一个可以任意改变的公园和游乐园。
  他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国家环保总局应该在此次听证会的基础上,委托专门的研究机构对圆明园的环境整治工程造成的生态破坏进行细致评估、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生态恢复重建计划、并监督生态重建的实施。第二,依法问责。尤其北京市水利部门根据前几年河湖整治的教训,在有关领导公开承诺不再造“铜帮铁底”河的情况下,其下属研究所和工程公司依然承担了本次圆明园河湖整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影响了政府形象,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钱易是我国著名的水方面的专家,她的发言简练明快。她指出,圆明园在处理水的问题上有很多做法是不对的。首先砍伐了那么多乔木、灌木,想改变成为人工草地,这是不符合节约用水的需求,这样做是浪费水。第二,把原有的天然湿地或者人工湿地改造成经营游船和养鱼的场所,建设了这么多码头,这也是不符合节约水资源方针的。第三,用塑料薄膜防渗的做法也是不对的。这隔绝了天然水循环的途径。
  她说,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是在2003年颁布实施的,所有建设工程、建设规划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公园管理处及支持专家观点不可小视
  圆明园管理处可以说是整个事件中的主角。李景奇和朱红是圆明园管理处正副主任。朱红在听证会一开始介绍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实施的方案:第一,拆迁3年内,适当压缩规模和进行必要的修建,拆迁后的用地要严格原样恢复。第二,清除园林内的垃圾,恢复地形地貌;整体恢复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山形水系,逐步调整植被,山形水系是保留相对完整的重要部分。他表示,多年来,圆明园的环境用水被列入用水计划,每年的环境生态用水经过多方的努力争取而来,由于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圆明园的用水需求。圆明园水渗漏严重,因此必须有选择地对湖底进行防渗处理。
  园林设计专家檀馨支持了朱红的说法。她说:“我在参加圆明园规划设计山形水系修复工作,我觉得圆明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情,而且圆明园建了150年,毁了150年,圆明园的规划从1985年开始,经过15年,2000年才把这个规划定下来,可见这件事是复杂的。”
  “谁上这里面做工作,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或者在踩着刀刃往前走。今天大家提的这件事,其实有些事也是讨论了多次了,比如防渗,防渗的工作,我搞园林设计几十年了,防渗的事情也做了几十个,为什么圆明园的防渗就下不了决心?就是因为圆明园是遗址公园,是我们全国、全世界关注的事。这次决定我心里是踏实的,圆明园防渗用土工膜是必须的。”檀馨说,她正是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态度才来参加今天的这个听证会的。也希望听到各种不同的意见。清华大学郭黛教授也发表了支持圆明园一方的观点。
  她说,在圆明园的保护工作中,山形水系是圆明园的基本骨架,如果反映水系的河湖水面得不到保护将会破坏圆明园的整体性。目前北京处在非常缺水的情况之下,中心部位地下水埋深已达40米,出现了1600平方公里的降落漏斗,圆明园处在其中。圆明园需要有大量的水供给,由于圆明园所处低端的地质条件不好,渗漏严重,要想留住水,一定要采取措施。如何保证水体的存在,外部给与充足的水已经不可能,圆明园已经探讨各种有关水的问题,如节水灌溉、雨洪利用,以及目前采取湖底防渗等等。防止漏水应属于节水措施。如何做到科学,还可以进一步研究。
  但这是目前有可能保持有水的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措施,否则河湖会干涸。防渗层可以利用人为的措施使其流动,避免水体变质,利用防渗层的表面覆盖的泥土,种植水生植物,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防渗的方式不违背文物保护原则,不影响历史园林的保护。
  郭黛说,因此不能从单方面的认识出发,毁掉防渗措施,使圆明园成为水体枯竭的历史园林。
  辩驳双方:真情告白
    4月13日,时钟过了12点半,听证会主持人、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祝兴祥司长宣布,听证会进入最后一个程序——双方最后陈述。
  首先,圆明园公园管理处的李景奇主任率先发言。李景奇说:“根据规划精神,山形水系作为圆明园的规划的整体部分,应该加以保护。由于供水不足和自身渗漏严重,使圆明园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缺水成为妨碍圆明园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主要矛盾。我们采用土工铺薄膜的做法符合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和技术规范,湖底防渗能够缓解圆明园水的危机,有利于维持和保护圆明园的生态系统,对调节周边小气候有积极作用。”
  法学教授李在最后陈述中则重点从圆明园防渗工程的违法性方面进行了强调。
  他认为,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项目及与项目同时进行的河道、湖底挖深、驳岸改建、游船码头等修建工程明显违反了文物保护法关于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和“进行挖掘”的具体规定。圆明园管理处在湖中铺设防渗膜的目的在于在遗址范围内搞经营性的游船、快艇等商业活动以牟利。
  为此,他建议,国家环保总局报请国家有关部门启动问责程序,追究违法在圆明园湖底铺设薄膜的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圆明园遗址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精髓,而其灵魂则应是历尽沧桑之后的感悟。”这是听证会上所有反对圆明园进行防渗工程建设的专家学者的心中感言。
  听证会主持人、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司长祝兴祥在听证会结束后对记者说,什么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的含义又是什么?……这些理念的更新才是最应引起人们关注的。
  据《法制日报》